许多人都以为,干木雕这样的活儿,一定是要有相当的艺术天分且经受系统的训练,因此,一般人都不会想到在这个行当谋生。但郭福平却说,只要细心肯吃苦,多数人可以都做木雕。
这个48岁的下岗职工,4年前才开始学习木雕,如今已将这一行做得有声有色,不仅把工艺品摆上了友谊商店的柜台,还把赢利的10万元钱又拿出来投资,在原先停业了的华北路菜市场与春柳街道合办了再就业一条街,带动更多的下岗职工走上创业路。
1999年,在建筑公司下岗后的郭福平在一家家具市场无意中发现木雕工艺品卖得不错。而作为旅游名城,大连当时却鲜有本地的木雕工艺品,郭福平看准了这一市场。
尽管对木雕工艺知之不多,他还是决心一试。他从朋友那里借来几千元钱,到外地进了一批半成品。自己在家里用刀和砂纸进行细加工后,再拿到香炉礁的旧货市场去卖。
这些十几元、几十元的小玩艺卖得出奇地好,郭福平信心更足了。他一面继续在家里加工半成品,一面潜心研究、琢磨,决心做出真正属于自己的作品来。他通宵达旦地磨呀刻呀,眼睛经常又红又肿,手上茧子更是磨了一层又一层。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开始购进原木自己设计雕刻作品了,并把工艺品摆上了友谊商店的柜台。通过参加家具、工艺品等各种展销会,郭福平的木雕渐渐有了些名气,开始有沈阳、丹东、哈尔滨等地的客商找到他订货。
生意做得比以前大了,摊子却没有铺开。虽然雇了人,郭福平还是在家里干活。越来越多的订单让他应接不暇,而一天到晚的噪声惹得四邻不安,也让他感到内疚。
这时,地角稍偏的原华北路菜市场已经停业。春柳街道和华北路工商所了解到郭福平的情况后,鼓励他将这块地利用起来,并将附近的工艺、铆焊加工点集中到这里。
华北路工商所迅速清理了原来的市场,为他办好了营业执照。郭福平投资10万元,建起50个加工摊位和食堂等,占地6000平方米的“春柳街道再就业一条街”就这样诞生了。
记者采访时,已经有16个从事加工、装修、雕刻的下岗失业人员进入了这个市场。他们都摩拳擦掌,准备在这里闯出一番天地来。